万里长城十三关,你都去过哪几关?快来挑战成为王者或大神!

share
《万里长城十三关之历史厚重的前五关》

长城,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华大地,而长城上的十三关更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万里长城十三关中历史厚重的前五关。

山海关,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 15 千米处。它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(1381 年)。因北倚燕山,南连渤海,故得名山海关。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,在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。它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,素有“天下第一关”之称。自古以来,无数的英雄豪杰在此留下了传奇故事,它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,成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。

黄崖关,坐落在天津市蓟州区北 28 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。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(556 年)。黄崖关因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而得名。这里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。在历史上,黄崖关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,曾多次抵御外敌入侵。它的建筑风格独特,关城、长城、楼台等相互呼应,构成了一幅壮观的历史画卷。

居庸关,位于距北京市区 50 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。始自秦代,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,将囚犯、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,取“徙居庸徒”之意,故名居庸关。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,也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。在历史上,居庸关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,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和民族的兴衰。

紫荆关,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北 45 公里处。始建于战国时期。因紫荆岭而得名。紫荆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它是长城内三关之一,与居庸关、倒马关合称“内三关”。在历史上,紫荆关曾多次发挥重要的军事作用,是保卫京城的重要屏障。

倒马关,位于河北唐县西北 60 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。始建于战国时期。因山路险峻,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。倒马关也是长城内三关之一,与居庸关、紫荆关一起构成了坚固的防线。在历史上,倒马关历经多次战争洗礼,为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这前五关,每一关都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、修建时间和得名由来,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。它们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。

在中国绵延万里的长城之上,中部三关——平型关、偏头关、雁门关,以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地理优势,成为了长城防线上不可磨灭的传奇。

平型关,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,其历史意义非凡。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,中国军队在此地取得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,这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首次大胜,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。平型关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历史上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。它的军事价值和历史地位,使其成为了长城中部三关中最为传奇的一关。

偏头关,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,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闻名。偏头关坐落于黄河与长城的交汇处,是连接华北与西北的重要通道。古时,这里是控制黄河渡口的关键点,也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前线。偏头关的城墙坚固,城门雄伟,见证了无数次的战火与和平,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。

雁门关,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,以其险峻的地势和“中华第一关”的美誉而著称。雁门关北依恒山,南临雁门山,两山夹峙,形成天然屏障。历史上,雁门关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,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防线。雁门关的险峻,使得它成为长城防线上最难攻克的关口之一。“中华第一关”的美誉,不仅源于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,还因其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文化价值。

这三关,不仅是长城的物理防线,更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见证。它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,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记忆。中部三关的传奇,是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
《万里长城十三关之西部五关的魅力》

在历史的长河中,万里长城不仅是中国的象征,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。十三关,犹如颗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长城的险要之处。西部五关,娘子关、杀虎口关、嘉峪关、阳关、玉门关,每一关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,它们的魅力跨越时空,至今仍让人向往。

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之一。它得名于唐代,因当时守关官兵多为女性而得名。娘子关不仅地理位置重要,更是历史上多次战役的发生地,见证了无数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故事。关内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,古朴而庄重,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。

杀虎口关位于山西省右玉县,自古就是晋陕两省的交通要道。它因“走西口”的历史现象而闻名,许多山西人为了生计,背井离乡,穿过此关,去往内蒙古草原谋生。这段历史不仅反映在无数的民歌和传说中,也体现在当地的人文风俗和建筑风格上。杀虎口关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人口迁移的重要历史。

嘉峪关,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,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。它地理位置极为重要,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,也是中原与西域诸国的分界线。嘉峪关城楼雄伟壮观,是长城众多关隘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。城楼上的箭楼、敌台、角楼等设施一应俱全,充分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建筑的高超技艺。

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,因王维的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而闻名。阳关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之一,不仅见证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,也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意情怀和离别之愁。如今,阳关遗址虽已风化,但那份悲凉与诗意仍旧在游客心中回响。

玉门关,位于敦煌市西北,与阳关齐名,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另一重要关隘,有“中华第一关”的美誉。玉门关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,也是古代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的桥梁。关隘遗址虽已不复当年雄姿,但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,依然吸引着无数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的目光。

西部五关,各有千秋,它们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。每一关都有一段故事,每一段故事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这些关隘如今虽已不再承担过往的军事职能,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,却永远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长卷上。
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