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乾陵:千年守护的神秘陵墓
如果要问史上哪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开,那非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莫属。1300多年来,无数人妄图打开它,即便出动40万人,耗费数月,仍无功而返。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乾陵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构造与历史故事呢?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。这里是乾陵的南司马道,它宽24米,全长649米,两旁由南向北整齐排列着华表、翼马、鸵鸟、战马、和谦马、石人以及翁仲。置身于此,威武帝王的磅礴气势扑面而来。走到此处,不妨回头眺望,前方两座山峰上各有一个确台。有人说乾陵宛如一位沉睡的美人,后面的梁山主峰恰似头部,而我们所站的位置正是颈部,朋友们,你们觉得像吗?快看,举世闻名的武则天无字碑矗立于此。这块碑高8米,重达98.8吨,左右两侧刻有龙形图案,碑身前后却并无文字。为何武则天的碑上没有字呢?原因或许有三:其一,武则天自认为功绩卓著,非文字所能详尽描述,故而期望功过留待后人评说;其二,原本计划撰写碑文,但儿子中宗李显却不知该如何评价母亲,索性作罢;其三,或许当时存在诸多复杂因素致使碑文未能完成。如今在无字碑上,仍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些文字痕迹,那皆是后世文人墨客留下的“某某某到此一游”之类的字迹。在无字碑的对面,便是唐高宗李治的述圣记碑,这是武则天亲自撰文为李治歌功颂德的碑刻。它分为7段,分别象征着日月、金木水火土,因此也被称作七曜碑。令人惊奇的是,这里的石像竟然全部没有头部,齐刷刷地从颈部断裂。这便是乾陵的六十一藩成像,它们的头究竟去向何方?一种说法是毁于地震,另一种说法则是人祸,大约发生在明朝末年之前。然而,由于年代过于久远,其无头之谜至今仍无人能解。从这块碑刻继续往后,便是乾陵玄宫的所在地。据推测,玄宫内的奇珍异宝保守估计不少于500吨。一千多年来,无数人试图挖掘获取其中宝物,但乾陵始终完好无损。据说唐朝末年,黄巢曾率领40万人在此挖掘长达三个月之久,却连墓道口都未能找到。但你相信吗?现在我就能带你找到墓道口,跟我来!想要找到墓道口并非易事,此地山高坡陡,道路湿滑。大家看前方那个毫不起眼的小土堆,上面生长着几株野酸枣树,若非特意留意,恐怕路过时都不会正眼瞧它。但它却至关重要,乾陵墓道口就在那里,人们寻觅了一千多年都未曾发现。直至1958年,当地村民炸山取石时,一炮轰出了墓道口。看这块带有标记的石头,其下方便是墓道的金刚墙。从这里向前是65米的甬道,紧接着往后是63米的墓道,再往后或许就能见到武则天本人了。不过,前提是你得先挖开这座历经千年守护的陵墓。这是当时嵌入其中的一块石头,经探测,甬道宽3.9米,越往前越深,下方有八千多块条石封堵,并且像这样的凹槽处全部用铁水浇筑,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。在古代,即便找到了墓道口,想要挖掘乾陵也是难如登天。正因如此,直至今日,乾陵依旧如同一忠诚的卫士,默默守护着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安息之所。
《乾陵探秘攻略:领略历史与神秘交织的独特魅力》
乾陵,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神秘陵墓,一直以来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。想要深入了解乾陵,以下攻略必不可少。
首先,抵达乾陵后,不妨先去南司马道感受一番。这里宽24米,全长649米,两旁整齐排列的华表、翼马等石像,瞬间将你带入那个威武帝王的时代。
接着,一定要留意武则天的无字碑。这座高8米、重达98.8吨的石碑,两侧精美的龙形雕刻令人赞叹,而碑身无字更是增添了无尽神秘。思考一下无字的原因,能让你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。
再看看唐高宗李治的述圣记碑,也就是七曜碑。它独特的分段设计,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,是了解乾陵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环。
六十一藩成像的无头之谜也极具吸引力。探索其头为何消失,不同说法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,会让你沉浸在历史的迷雾中。
最后,墓道口的探寻充满挑战与惊喜。虽然历经千年才被发现,但如今找到它后,仿佛能触摸到那段尘封的历史。沿着墓道前行,想象着当年的辉煌与神秘,乾陵之旅定会让你收获满满,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。
乾陵,武则天,唐高宗,无字碑,六十一藩成像,墓道口
[Q]:乾陵为什么难挖开?
[A]:乾陵构造坚固,墓道有特殊封堵,且历经多次保护,增加挖掘难度。
[Q]:武则天无字碑为什么没有字?
[A]:一是武则天认为功劳大无法用文字描述,想让后人评说;二是中宗李显不知如何评价母亲,干脆不写;三是可能存在其他复杂因素致使碑文未完成。
[Q]:乾陵六十一藩成像的头去哪儿了?
[A]:一说是地震震断,一说是人为砸断,发生在明朝末年之前,因年代久远,具体原因不明。
[Q]:如何找到乾陵墓道口?
[A]:如今可参考历史发现线索,如1958年当地人炸山取石轰出墓道口的位置等。
[Q]:乾陵南司马道有什么特点?
[A]:宽24米,全长649米,两边整齐排列着华表、翼马、鸵鸟、战马、和谦马、石人、翁仲。
[Q]:唐高宗李治的述圣记碑有什么特别之处?
[A]:武则天亲自撰文,分7段,代表日月、金木水火土,也叫七曜碑。
[Q]:乾陵玄宫里面有什么?
[A]:据推测里面各种好物件保守估计有500吨。
[Q]:古代挖掘乾陵都有哪些尝试?
[A]:唐朝末年黄巢曾领着40万人挖了三个月,连墓道口都没挖到。
《乾陵探秘攻略:领略历史与神秘交织的独特魅力》
乾陵,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神秘陵墓,一直以来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。想要深入了解乾陵,以下攻略必不可少。
首先,抵达乾陵后,不妨先去南司马道感受一番。这里宽24米,全长649米,两旁整齐排列的华表、翼马等石像,瞬间将你带入那个威武帝王的时代。
接着,一定要留意武则天的无字碑。这座高8米、重达98.8吨的石碑,两侧精美的龙形雕刻令人赞叹,而碑身无字更是增添了无尽神秘。思考一下无字的原因,能让你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。
再看看唐高宗李治的述圣记碑,也就是七曜碑。它独特的分段设计,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,是了解乾陵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环。
六十一藩成像的无头之谜也极具吸引力。探索其头为何消失,不同说法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,会让你沉浸在历史的迷雾中。
最后,墓道口的探寻充满挑战与惊喜。虽然历经千年才被发现,但如今找到它后,仿佛能触摸到那段尘封的历史。沿着墓道前行,想象着当年的辉煌与神秘,乾陵之旅定会让你收获满满,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。
乾陵,武则天,唐高宗,无字碑,六十一藩成像,墓道口
[Q]:乾陵为什么难挖开?
[A]:乾陵构造坚固,墓道有特殊封堵,且历经多次保护,增加挖掘难度。
[Q]:武则天无字碑为什么没有字?
[A]:一是武则天认为功劳大无法用文字描述,想让后人评说;二是中宗李显不知如何评价母亲,干脆不写;三是可能存在其他复杂因素致使碑文未完成。
[Q]:乾陵六十一藩成像的头去哪儿了?
[A]:一说是地震震断,一说是人为砸断,发生在明朝末年之前,因年代久远,具体原因不明。
[Q]:如何找到乾陵墓道口?
[A]:如今可参考历史发现线索,如1958年当地人炸山取石轰出墓道口的位置等。
[Q]:乾陵南司马道有什么特点?
[A]:宽24米,全长649米,两边整齐排列着华表、翼马、鸵鸟、战马、和谦马、石人、翁仲。
[Q]:唐高宗李治的述圣记碑有什么特别之处?
[A]:武则天亲自撰文,分7段,代表日月、金木水火土,也叫七曜碑。
[Q]:乾陵玄宫里面有什么?
[A]:据推测里面各种好物件保守估计有500吨。
[Q]:古代挖掘乾陵都有哪些尝试?
[A]:唐朝末年黄巢曾领着40万人挖了三个月,连墓道口都没挖到。
评论 (0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