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访屈原故里:屈原祠与屈原墓的故事

端午节吃粽子、赛龙舟,究竟是不是为了纪念屈原?

端午节吃粽子、赛龙舟,究竟是不是为了纪念屈原?很多人都说叫了两千多年的屈原,其实人家不姓屈,那他姓啥?又有哪些成就?他为何能让后世人一直来纪念它呢?今天我们就来到了屈原故里湖北秭归,来探访这一座因修大坝而两次搬迁的屈原祠里面有一座屈原墓,究竟是不是真的墓呢?一起去看一看吧。这门楼可真气派,它高达17米,但是大家看到它可能会有点新区。原词原建于宋代,在屈原家乡一个叫曲驼的地方,1976年因为葛洲坝蓄水,他被搬迁到了高处,但2006年他又因为三峡大坝蓄水,把它搬到了现在的这里来。我们从这儿往前看,就能够看到整个三峡大坝的全景,离大坝大约只有2公里的距离,大门口写着光真日月,屈原曾经有写过与日月齐光,与天地同寿,其实我们有很多常用的词语都出自屈原之手,比如美人迟暮、上下求索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等。他写下了离骚、九歌和天问等等巨著,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,为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因此他也被誉为了师祖。我们沿着阶梯层层向上،这里就是屈原祠的大殿了。里面的屈原像是一位略显清瘦的老者形象,但是他的神情非常的坚毅,一副不屈不挠的模样。屈原姓芈,楚国的王室后裔,因为先祖被分封到了屈地而为屈氏,人们尊称他为屈子。他23岁的时候入仕途,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,对内变法,对外是连其抗秦,受到了奸臣的诬陷而被流放长达18年的时间。他虽然远离了朝堂,但是一直心系楚国的安危。公元前2七八年,秦国的白起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。屈原得到消息以后,认为楚国临灭亡不远了,在悲愤之下,5月5日这一天投了汨罗江。从这儿就衍生出来了一种说法,当时百姓们知道屈原投江以后,怕他被江里的鱼儿给吃掉,纷纷往江里面去投吃的,并且驾着小船争相去打捞屈原的遗骨,就有了后世人过端午节的时候吃粽子、划龙舟的习俗,这种说法被普遍的认可,早已经深入人心了。当然民间也有其他的一些说法,比如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,或者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曹娥等等。那屈原究竟被打捞上来了吗?我们旁边就有一个屈原的墓,我现在带大家去看一下。屈原墓就在屈原祠旁边的这座小山上,这个山叫凤凰山。我们现在登上这个长长的阶梯就能看到屈原的墓了。快看这就是屈原的墓了,整体给人感觉还是挺古老的,前面的这个碑楼非常的漂亮,上面有写着屈原墓三个字,在下方有很多这样子的石柱,上面都有很多各种各样人物形象的雕刻,我们绕到后方来,这个地方是它的封土堆,非常的小,在外面有石条子也是给它累积起来的,显得格外的典雅,它的墓非常的简单,当地盛传着一种说法,居然被打捞上岸以后,他的姐姐将它带回了家乡来安葬,家乡人因此将这里取名为梓妫。后来人们认为用禾苗旁的子有五谷丰登之意,于是就代替了姐姐的那个子才有了我们现在秭归这个地名。
《屈原故里深度攻略:祠墓探秘与端午溯源》

在华夏大地,屈原的故事如璀璨星辰闪耀千年。想要深度了解屈原故里吗?这里有你不容错过的精彩。

踏入屈原故里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屈原祠。它历经两次搬迁,见证岁月变迁。高达17米的门楼气势恢宏,让人不禁心生敬畏。祠内大殿中,屈原像神情坚毅,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壮志豪情。

而旁边小山上的屈原墓,更是充满神秘。封土堆虽小,却承载着无尽思念。墓前碑楼精美,石柱上的雕刻栩栩如生,仿佛在讲述着屈原的传奇一生。

说到端午节,吃粽子、赛龙舟是否为纪念屈原?这背后有着深厚渊源。屈原投江后,百姓为保其遗体,投食、打捞,逐渐形成此习俗。当然,民间还有纪念伍子胥、曹娥等说法。

此外,秭归这个地名也大有来头。传说屈原被打捞上岸后,姐姐将其带回安葬,此地原名梓妫,后因禾苗旁的“子”有五谷丰登之意,演变成如今的秭归。

来屈原故里,探寻历史遗迹,感受屈原文化的魅力,让心灵在这片土地上得到洗礼与升华。
屈原故里,屈原祠,屈原墓,端午节,纪念屈原,秭归地名由来
share